扫一扫
发布时间:2024-07-12 13:26:06 | 浏览:
龙8hk登录生化环材四大类专业与医学类专业普遍被视为能够改变人类的专业,可是在就业市场,却被称作是人人喊打的「天坑专业」
主要还是就业范围及专业度要求的问题。国内生物技术产业最近七八年才开始有质的提升,还是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而且岗位对专业的要求比较高,像研发、医学或者市场岗位首选都是硕博,本科生只能在实验室做操作员或者类似销售等技术门槛比较低的岗位。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一大批生物医药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后都选择了继续深造,或者选择考编上岸,趁早脱离苦海。
但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生物医药专业就业真的那么难吗?在深入调研了 1,250 位生物医药行业高管后,我们发现生化环材领域的就业前景并不像大众普遍认为的那样困难,事实上,人才短缺已经成为了限制行业发展和突破的一大阻碍
在过去的几年间,生物医药行业在疫情、人工智能等外部因素的催化下有着快速的发展,在此高速增长的态势下,业内对于行业现状及未来的态度如何?Cytiva 通过对来自 22 个国家的 1,250 名制药和生物制药公司高管的调研后,发布了最新《2023 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报告,
报告详细解读了在过去的两年内行业发展情况,以及面向未来的潜在机会,从行业人才、政策、研发等五大支柱对行业进行了深入洞察。其中,与大家更为息息相关的无疑是【人才储备】表现这一项。
在过去的两年中,生物制药人才的招聘与留存变得更加困难。接近 25% 的制药公司高管都表示「寻找和留住人才已经成为一项巨大的挑战。」
这里的人才并不仅仅指顶尖的研发人才。正如饶毅教授所说的「生物的职业前景跨度较大:做的好,可以有高尚的追求成为造福人类、取悦自己的伟大科学家;做的一般,可以成为生物技术产业的普通从业人员」[1]。在生物相关专业的就业路径中,存在专业深造和本科毕业进入生物医药相关产业两条路可走。在本次调研中,除高端研发人才外,制药业人才、供应链、与数字化、消费领域的交叉人才也被多次提及。
在全球市场上,排名前六的紧缺性人才分别是 GMP 及相关制造人才、高端研发人才、数字化人才、消费者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供应链人才龙8long8。
而这种人才短缺的现状尤以新兴市场更甚,2023 年的指数数据表明,各种生物制药工艺对AI 建模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加,个性化诊疗与基因治疗的发展等新兴市场需求发展良好,这意味着相关人才需要掌握的组合技能比过去更加具体。
在此背景下,国家与企业对于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很多公司纷纷采取了提高薪酬待遇、聘用国外人才、联合培训等多重吸引和提升人才手段。针对缺少顶尖科研人才的困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人才吸引计划:
加强基础科研、科研经费不断提升:几年间,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实验室、医药企业等进行基础生命科学研究、药物发现以及药物临床前研究投入不断提升,已达千亿规模。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发展规划》显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生命与医学、交叉融合四个板块构筑资助布局。
吸引创业者和顶尖学者回国: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就业、创业,国家及地方政府都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资助,对其税收、等方面也有相当有利的优惠。我们也切实的看到了成果,如我们已经熟知的药明康德、百济神州等企业,甚至是西湖大学,都已经成为了行业头部企业或院校。
人才评定与就业补贴: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针对专业人才、高学历人才、有成果产出(专利、软著、核心期刊论文)等人才各地纷纷推出了落户、租房、、摇号、安家费、子女入学等一系列补贴措施。
视野转回国内生物制药市场,《2023 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也特别包含了针对中国市场的微报告。66% 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领导者认为在过去 12 个月中,国内生物制药行业对 GDP 的贡献率有所增长,这个数据远高于 56% 的全球平均水平。纵观中国市场,这三项重大发现不容忽视:
薄弱但快速成长的研发生态设施建设:对于基础研究的支持及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仍相对欠缺。主要表现是在 CNS 等期刊的发文数量及领先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心数量相对欧美等国较少。但可喜的是,我国的研发基础设施正在稳步改善,2016 年至 2020 年,生物技术园区的数量增长了 50%,从大约 400 个增加到大约 600 个,总产值增长逾 80%。
中国超越欧洲成为全球生物制药生产强国:在生产敏捷性方面,中国领先于欧洲。这得益于中国的供应链、投资决策、管理执行等多个层面的高效性。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遏制生物制药人才流失:上文中提到人才紧缺情况同样发生在中国,但与全球人才紧张情况不同的是,中国目前最缺乏的是熟悉GMP 生产规范的人才,其次是供应链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
这样的人才形式与我国的生物制药行业发展阶段及政策息息相关,自 2015 年开始实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开始,行业内各大药企投入巨大资源开始赛跑。除仿制药外,近几年国内创新药市场也非常火热,新疗法新靶点不断传来进入到临床研究、拿到上市许可的好消息。熟悉 GMP 生产规范的人才、供应链管理人才和创新研发人才越来越受到大家认可。
各大药企也非常重视这 3 类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有实战经验的技术性人才,很多药企与高校开展了校企合作项目,一方面加速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一方面帮助在校学生积累技术经验。更有很多国内头部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打通高校科研与企业、产业发展之间的快速通道。
全球性生物技术公司也非常看好中国市场,进行了一系列产业布局投资。包括本次报告的发布方 Cytiva(思拓凡),今年 9 月刚刚宣布位于上海的 Cytiva 中国科创中心正式开幕。其中一大作用就是针对性解决目前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在新型疗法、智能制造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
科创中心的人才培训基地课程覆盖从早期研发到临床申报,以及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全流程培训,并可向生物制药企业提供定制化培训课程。由于其培训服务的全面性和每年可承载约 2,000 人次的能力,也被誉为生物制药界「黄埔军校」。除此之外,Cytiva 科创中心还汇聚了新型疗法孵化、智能制造与服务、一次性技术研发、验证服务、先进系统与定制化生物工艺解决方案共八大功能。旨在全面提升在华研发与创新能力,以创新势能激发中国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
除了文中详细介绍的人才储备问题,生物制药行业的供应链弹性、研发生态系统、制造敏捷性、政府政策和法规等层面也决定着生物制药产业应对动荡的实力及能力。在 2023 的洞察中,其余部分的表现如何?针对行业未来发展有哪些建议?我国又是如何提升生物制药行业弹性的?对于我们从业人员又有何启示?点击【阅读原文】,全方位评估了解行业情况,更好选择我们科研人的就业与研究方向吧!